發表文章

等待時間來解答的2020

圖片
Photo by  Elliott Engelmann  on  Unsplash 記得有陣子流行拿起手邊的書任意翻開一頁然後找出觸動你的一句話。今天心血來潮想要來看看會翻出什麼心靈雞湯,於是拿起手邊的《強風吹拂》隨手一翻:「可以的話,請你幫我買口罩來?我現在戴的口罩,等一下就會寄放在阿雪學長這裡。」「體溫正常的話,你有必要這麼緊張、防範到這種地步嗎?」看了不禁啞然失笑,雖然不是心靈雞湯,但未免也太符合今年的狀況。   2020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年呢?這種複雜的感覺,好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描述清楚。其中有令人心傷的離別,有撕裂人群的猜忌懷疑,有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恐懼,但是再怎麼不安、害怕、絕望,甚至抗拒疫情對生活所帶來的不可逆改變,我們還是這麼一步一步,微小卻堅持地走過這一年。   「最黑暗的時刻,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時刻。」疫情彷彿看不到盡頭,可是卻有人替我們點起守護之光。疫情在全球延燒的同時,我們還能夠在生活不受劇烈改變下享有安全與自由,絕對不是光憑運氣,而是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不眠不休為我們付出無數心力,始終勇往直前、堅守前線打這場未知卻不能輸的戰役。   關於這場長期消耗戰,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個人防護,老老實實地遵守防疫規定,不要因為個人一點點小小的不舒適就把防疫拋在腦後(當初抱怨口罩難買的你,現在有好好把口罩戴好戴滿嗎?)。遵守防疫規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就是給在前線奮戰的人員們最大的支援,也是我們守護家園應盡的義務。   所有的挫折跟痛苦都自有意義,只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是什麼,所以走在這條看不見盡頭的隧道才會不知所措,才會感到迷茫。一切有待時間帶來解答,到時我們一定會有所蛻變成長,所有經歷過的挫折跟痛苦都不會徒然。   要如何總結2020呢?我不想要太悲觀,太傷感。那麼就感謝吧,感謝守護國民的英雄們,感謝茫然無助卻仍依舊堅持下來的你和妳,感謝沒有放棄的自己。    

《美好拾光公司》過去是否如同記憶中美好?

圖片
「如果時間倒流,你想回到哪一天?」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是偶爾自問,還是每日每夜不間斷地反覆深陷其中?是因為生命中太多遺憾,還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逼得你不得不逃離眼前,過去便成為最溫暖的避風港? 維多在電影一開始就顯得與周遭格格不入,對所有事情都興趣缺缺 ,無法或正確說來是根本不想融入氣氛融洽的派對,因為覺得無聊所以寧可假裝打盹。在被結褵數十年的妻子瑪莉安因故掃地出門後,維多就開始流連在「美好拾光公司」精心打造重現的時間裡,那段他覺得最美好的過往,與妻子初遇的時分。在美好拾光中,維多看似重拾笑靨與生活動力,但他所面對的生活困境是否從此迎刃而解? 瑪莉安眼中的維多整天抱怨、討厭科技、討厭社會進步、不喜歡新的東西、人生總是不向前看、生活中總是不作出實際行動。電影最後,瑪莉安也踏入了專屬維多的那段「美好拾光」,她帶著情感複雜的笑容對維多說:「原來你都在這打發時間。」瑪莉安的這句話裡藏著好多糾結的情感。似乎也某種程度貼切暗喻了維多現實上停滯的生活。對於維多最無法忘卻的美好過往,瑪莉安還說:「我不太留戀這段時期。」如果要她來選的話,她會選其他片段,維多最留戀的那段時光對她來說沒有真正的自由,而世界甚至還像一個大煙灰缸。 過去的美好與否根據不同詮釋而感受大不相同,維多與瑪莉安對同個時期的解讀各異而有不同情懷,維多認為瑪莉安無情不珍惜往昔,但瑪莉安卻覺得維多活在過去無法前進導致總是在現實中「缺席」。 記憶有時候不太誠實,關於曾有的美好過去,我們總是把幸福的特效濾鏡開到最大,一個不注意,那個美麗的片段反而歪斜的失真。因為現實總是難熬,過往的美好便成了逃避的樂園,我們過度美化記憶中所有的開心喜悅,刻意忽略曾有的痛苦困難,拿這樣的過去與現實相比,更顯得現實多麽蒼白無力與絕望。 你也跟維多一樣,住在自己認為最無法忘懷的過去而在現實裡缺席嗎?再美好的過往也無法重來,但只要存在過,倒也不算失去。不要一直泡浸在失去的遺憾裡,新的變化不一定都是對於過去美好的扼殺。不管是壞是好,都要回到現實裡繼續一步一步的前進,只要往前,不論走得快或走得慢,等待著的都是可能。

《沒有愛的世界》不管有愛沒愛,都要進行光合作用

圖片
大學志願怎麼填?如果說這是大多數人面對的第一個人生十字路口大概也不為過。你還記得當時選填志願時的心路歷程嗎?怎樣的科系才是你的理想選項?是以順利就業為前提,跟隨未來趨勢,有光明發展前景的領域為優先?還是選擇貼近真實自我,深入學習一直以來都很有興趣的事物? 植物學研究生本村紗英選擇了後者,一腳踏入「沒有愛的世界」。 之所以稱作沒有愛的世界是因為本村決心奉獻一切投入研究的植物們「沒有大腦也沒有神經。也就是說,不會思考,沒有感情。沒有人類所謂的『愛』這個概念。」另一方面,學術研究這條路,除了走來絕不輕鬆之外,對於就業幾乎沒有幫助,更何況本村所做的並非立即對人類有實用性的研究,而是基於研究者強烈求知慾的基礎研究-阿拉伯芥葉片的生長調控機制。本村選擇的這條冷門道路,得不到社會大眾的關愛,注定走來孤獨。 將一切奉獻給「沒有愛的世界」的本村,投入所有的愛給植物,卻總也不免疑惑徬徨。不確定研究會成功或失敗、博士論文不知道能否如期完成、經濟也還無法獨立,眼看同齡親友陸續畢業、就職、結婚、成家,自己似乎一事無成。身為獨生女的本村,同時也被父母對於自己決定不婚不生的擔憂壓得喘不過氣。 然而這些懷疑,在「有愛的世界」是否就不會發生? 以就業職涯發展為優先考量,或是深入探索興趣領域,不管是哪種選擇,沒有孰優孰劣,選擇就僅僅只是選擇罷了,選擇之後,才是故事的開始。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株植物,人類也是,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任何一個選擇保證走向幸福,不論人生做了哪些選擇,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疑問和迷惘,也許能夠有朝一日豁然開朗,也可能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功利主義至上的社會卻總習慣以唯一標準:「有沒有用」來評價每種選擇,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形成許多視覺盲點,遮蔽了某些可能的方向。 看完小說過了幾天,我才突然理解,作者安排本村費盡心思用盡心力以求能夠培育出阿拉伯芥四基因突變株的可能寓意是多麽巧妙。我們對於跟其他大部分的人不一樣,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某種程度的不安不自在,如果決定走向非主流的道路,除了費力,更需要多一點勇氣,畢竟社會對於「突變株」不見得能用同理去了解,因此大多人可能都不想,或是沒有想過成為突變株,因為怕格格不入,怕失去愛。但在書裡,不管是不被多數人喜愛的仙人掌的刺,或是冷門的腐生植物,都被植物學研究者們深深地愛著,只因想徹底了解自己最喜愛的東西,所以熱切地面

《亨利先生的秘密》被相信著的都是真相

圖片
圖片來源:網路 改編自法國暢銷書《退稿圖書館》。無人知遇,乏人問津,從無機會出版的,都被妥貼收藏在退稿圖書館中,等待某個命定時刻,被知音拾起一讀。不過更可能的是永遠沒有這個時刻。被退稿被拒絕的失敗苦澀都是真的,而那些被看見的被選擇的被付印的被熱銷的,是否也都是真的? 觀眾跟著書評胡許,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去拆解橫空出世的傑出小說《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衍生的謎團,這是亨利皮克的初本小說但卻也是遺作。亨利皮克生前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在寫小說,甚至也沒人看過他讀書,作品卻戲劇化般地被出版社編輯偶然從退稿圖書館中發掘。這本觸動人心的出色小說,瞬間由塵封在退稿圖書館中毫無生氣的紙稿變成轟動全法國的暢銷書籍,出版社也獲得空前的成功。亨利先生究竟是誰?為什麼神秘的寫了小說,又神秘地將作品收入退稿圖書館? 胡許深信,素人如亨利先生,怎麼也不可能寫出如此動人佳作,必定是編輯與出版社用素人披薩師傅、退稿圖書館、神秘小說等元素發展出以故事包裝故事的行銷手段,造成話題性後再順勢收割,創造出一本暢銷書。 「文學的欺瞞永遠都會有被揭穿的一天。」胡許化身福爾摩斯,決心要揭發這個出版界的漫天大謊。他從巴黎到布列塔尼小鎮,收集線索,抽絲剝繭,層層推理,拼湊事實。拜訪所有和亨利先生有關的場所,退過圖書館、住家、披薩餐廳、甚至墓園。就算被淋成落湯雞或是被亨利先生的家人掃地出門也不在意,依舊鍥而不捨,偏執地要找出他預設的真相。從巴黎到布列塔尼小鎮,從驕傲的資深書評到神經質的荒唐偵探,過程不禁令人莞爾。 人天生渴求真相,沒有解開的疑惑,就像扎在手指肉上的那根細刺,不會是血流如注的大傷,卻也足夠讓人倍感不適。但是人又習慣說謊,對別人說謊,對自己說謊,堆疊起由謊言建構的真相。終究胡許得到了解答,可是真相還重要嗎?世界從來都是真假交錯,只要被相信著的都是真相。 亨利先生的家人,雖然從沒看過亨利先生閱讀和寫小說,但還是深信亨利先生只是沒讓他們知道,秘密創作出曠世傑作,遺孀甚至認為自己就是亨利先生書寫的內容。在胡許不斷步步進擊之下,這份堅信竟也開始動搖。真相是什麼?真相的定義是什麼?是不是像胡許說的,「我們都會用某種方式在書裡找到自己」。 卻也不免感慨,行銷比本質更用力的年代,好像也是讓人不得不什麼都懷疑的年代。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拍手,謝謝你的鼓勵 

穿上糖衣的惡意

圖片
Photo by  Natalie Breeze  on  Unsplash 正值花朵般年華的女明星,選擇親手終結了生命。 新聞底下湧入留言,「不捨」、「還好年輕」、「一路好走」。其中有一類留言很難不讓人多注意,大意不外乎是為曾經在網路上罵過這位女明星而致歉。有留言者說,女明星自殺的前一天,留言者才在網路上發表批評她的言論,沒想到她竟然自殺了,這位在網上留下惡評的人,感到非常震驚與非常抱歉。 有另外一派的人主張,女明星之死沒有證據顯示是由網路惡評直接造成的, 是啊,惡意總是像這樣,動作輕敏,不著痕跡地爬上人心,一寸一寸侵蝕出裂痕,就像被風化的岩石,沒有人能知道什麼時候會斷裂。人心總是像這樣的,某一瞬間武裝和防備全部失效,下一剎那萬箭穿心。 槍砲彈藥可以傷人,文字和言語也是,而且殺傷力不亞於前者,卻常被輕忽。大多數的人不會刻意以槍砲彈藥傷人,卻可能用文字和言語對他人千刀萬剮。 這是個人人都享有發言權的時代,人人都有成為意見領袖的機會,得到共鳴的評論或見解會使人強大,隨之而來的弊端卻是某些人所謂的看法與觀點只是為了譁眾取寵,更甚者,流於消費或無建設性的負面批評以及人身攻擊。批評的本意是改善並進步,批評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那是在盡最大可能全面性了解後謹慎做出的評論。可是這個時代,舉目所及皆是不加思索、無意負責的負面甚至惡意評論。 給予他人不理性或無根據的負面評價或詆毀,貌似能讓評論者立足在相對優越的地位,這是一種虛幻且不切實際的錯覺。惡意的批評並不能讓評論者顯得有見地,因自卑感作祟所帶來的痛苦,也從來都不會透過貶低他人而消弭一些。 更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偽裝成善意的惡意。都是為了某人好,所以才⋯。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無論何時何地,善意都不會且不該建立在對他人的傷害上。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心虛,還是要自己欺騙自己是個好人,才會將惡意包裹上以善意為名的糖衣,從自以為是的道德至高點將惡劣言語和行為如糖衣炸彈般擲下。 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好人,遺憾的是大部分的人其實只對自己好。人們對於他人真正的模樣漠不關心,他們只想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樣子。而被批評者必須具備被批評的勇氣,強大不摧的心靈,彷彿這是被批評者的義務,因為全都是為了他們好。 這善意太殘酷。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拍手,謝謝你的鼓勵 

《高山上的小郵局》- 久違的提起筆寫封信吧!

圖片
「淚水永遠不可能沾溼電子郵件」 西班牙小山城波韋尼爾,因郵件業務衰退,當地郵局將被關閉,郵政業務即將整併至馬德里,這也意味著波韋尼爾唯一的女郵差莎拉,一位獨自撫養三個小男孩的單親媽媽,將被迫離鄉背井,平靜的生活驟然生變。 與莎拉情同家人的的鄰居老奶奶羅莎決心幫助她,於是提筆將塵封多年的心事寫成信件投遞,這封信意外開啟了波韋尼爾的寫信接力,也串連起綿長動人的情意及人生點滴。 《高山上的小郵局》背景設定在寒冷的冬季,但故事明暖和煦,讀來輕盈。書中共有數封信件,每封都真摯訴說著各段生命中的不安、迷惘、掙扎、渴望以及最溫暖深厚的情感,不論是誰,內心必能被其中之一所觸動。不過老實說,收到信之後必須寫信再寄出給下一位,某方面是不是很像「幸運信」的規矩?(笑)《高山上的小郵局》更提醒了我們,人在必須面對某些課題的時候,其實都只是面對自己。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提筆寫信?電子郵件或通訊軟體讓聯繫變得簡易,但人與人間的情感是否更親近熱絡? 簡單方便的通訊方式反而讓傳遞的資訊和情感變得支離破碎,少有人會花時間把一封電子郵件寫的正確完整,或是用訊息把該說的事清楚表達。聯繫變簡單了,可是變得只求快速;變容易了,所以不再謹慎。看看手機裡,有多少電子郵件或訊息有實質意義?對待真正重要的人,我們是不是因此反而隨便敷衍? 久違的提起筆寫封信吧!感受文字的溫度與重量,重新想起那個提筆前會再三琢磨構思的你。落筆之前,你會想起很多事情,例如為什麼要寫信給某某,是不是因為心中的話一直難以說出口,或只是單純想念某人,期望傳遞真心的問候。當筆尖開始在紙上流動之後,情感與思想的開關將瞬間被打開,屬於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透過筆尖,從你的心挹注到信紙上,然後透過投遞的過程,謹慎完整地交給另一人。 用心寫信的時刻是很純粹的,想表達、想訴說的,就算只是閒話日常,都出於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因此在無意間,寫信人檢視了自己真實的樣貌,那個因為種種原因被深藏起來的模樣。 提起筆寫封信吧!你不但正在寫給收件人,同時也是寫給自己。 書籍連結

《俗女養成記》給所有女性的情書

圖片
圖片來源:華視官網 《俗女養成記》迎來了終局,每週死守本放的我在服用十帖之後,覺得這不僅僅只是寫給六年級女生的情書,各個世代的女性,在其中都可以找到熟悉的身影並得到治癒。 長大了,人與人之間只剩沒有客觀標準的競技關係 第一帖中,陳嘉玲參加學生時代前男友的婚禮,醉後失態脫序大鬧,同學們花了大把力氣將她送上計程車離開婚宴場地後,一位已為人母的大學同學口中說出:「20歲喝醉酒是可愛,40歲是可憐」,我的內心隨即遭到重擊,我也分辨不清,這句話是調侃、憐憫、同情、責備、還是蔑視。 妳有沒有這種經驗,脫離學生時代越久,越發不喜歡參加同學們的大型聚會。 剛踏入社會的前幾年,還能分享彼此的生活樣貌,聚會裡還有溫暖的情意,但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不管是同學會或是婚宴,儼然都變成眾人的競技場,男人們說著最近換了什麼車,哪隻錶還不錯,或是那個有點名氣的某某是他朋友;女人們討論著小孩學了什麼才藝,考試考了前幾名,還有總是那麼剛好會在聚會前升職的老公。 一開始妳會保持微笑,出於對同學或友人的關心,就算沒興趣,妳還是會禮貌性的跟著討論這些話題。可是後來妳發現,妳再也笑不出來,因為妳未經同意便被拉進這個沒有客觀標準的競技場。過了所謂適婚年齡仍未婚的妳,更被判定成輸家,只因妳單身無子,所以徹徹底底的輸了。沒有人在意妳流過的汗和流下的淚,不會有人在乎妳多麽努力的生活,在「勝利者們」的眼中,妳有多努力,就有多可悲。 我們是怎麼活成了現在這樣子? 《俗女養成記》的敘事採陳嘉玲的童年與成人時期交錯的方式,相互鋪陳對照。我收看每一帖時都在想,古靈精怪,天馬行空,看似什麼都不怕的小陳嘉玲,是怎麼活成了39歲的大陳嘉玲,習慣壓抑妥協,難以說出內心聲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這是不是也讓妳想起那個童年的妳,總是能夠自已找樂趣,對世界充滿好奇,可是隨著十年、二十年過去,妳變的努力卻無力,無所畏懼變成迷惘和懷疑。小時候總是很簡單,做什麼開心那就做什麼,而今所有的方向和選擇都令人害怕不安,找不到在這個世界的立足之地。 社會好像有潛規則,沒有經過約定卻俗成,每個人都被這股推力推進到該走的道路,把真實的自己摺的小小的,塞在不知名的角落裡,也許某天大掃除能夠幸運發現,也可能就這樣一天過一天,連自己都忘了那個被塵封、小小的存在。 天真無懼的女孩,努力的長大,雖迷惘也懷疑,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