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亨利先生的秘密》被相信著的都是真相

圖片
圖片來源:網路 改編自法國暢銷書《退稿圖書館》。無人知遇,乏人問津,從無機會出版的,都被妥貼收藏在退稿圖書館中,等待某個命定時刻,被知音拾起一讀。不過更可能的是永遠沒有這個時刻。被退稿被拒絕的失敗苦澀都是真的,而那些被看見的被選擇的被付印的被熱銷的,是否也都是真的? 觀眾跟著書評胡許,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去拆解橫空出世的傑出小說《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衍生的謎團,這是亨利皮克的初本小說但卻也是遺作。亨利皮克生前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在寫小說,甚至也沒人看過他讀書,作品卻戲劇化般地被出版社編輯偶然從退稿圖書館中發掘。這本觸動人心的出色小說,瞬間由塵封在退稿圖書館中毫無生氣的紙稿變成轟動全法國的暢銷書籍,出版社也獲得空前的成功。亨利先生究竟是誰?為什麼神秘的寫了小說,又神秘地將作品收入退稿圖書館? 胡許深信,素人如亨利先生,怎麼也不可能寫出如此動人佳作,必定是編輯與出版社用素人披薩師傅、退稿圖書館、神秘小說等元素發展出以故事包裝故事的行銷手段,造成話題性後再順勢收割,創造出一本暢銷書。 「文學的欺瞞永遠都會有被揭穿的一天。」胡許化身福爾摩斯,決心要揭發這個出版界的漫天大謊。他從巴黎到布列塔尼小鎮,收集線索,抽絲剝繭,層層推理,拼湊事實。拜訪所有和亨利先生有關的場所,退過圖書館、住家、披薩餐廳、甚至墓園。就算被淋成落湯雞或是被亨利先生的家人掃地出門也不在意,依舊鍥而不捨,偏執地要找出他預設的真相。從巴黎到布列塔尼小鎮,從驕傲的資深書評到神經質的荒唐偵探,過程不禁令人莞爾。 人天生渴求真相,沒有解開的疑惑,就像扎在手指肉上的那根細刺,不會是血流如注的大傷,卻也足夠讓人倍感不適。但是人又習慣說謊,對別人說謊,對自己說謊,堆疊起由謊言建構的真相。終究胡許得到了解答,可是真相還重要嗎?世界從來都是真假交錯,只要被相信著的都是真相。 亨利先生的家人,雖然從沒看過亨利先生閱讀和寫小說,但還是深信亨利先生只是沒讓他們知道,秘密創作出曠世傑作,遺孀甚至認為自己就是亨利先生書寫的內容。在胡許不斷步步進擊之下,這份堅信竟也開始動搖。真相是什麼?真相的定義是什麼?是不是像胡許說的,「我們都會用某種方式在書裡找到自己」。 卻也不免感慨,行銷比本質更用力的年代,好像也是讓人不得不什麼都懷疑的年代。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拍手,謝謝你的鼓勵 

穿上糖衣的惡意

圖片
Photo by  Natalie Breeze  on  Unsplash 正值花朵般年華的女明星,選擇親手終結了生命。 新聞底下湧入留言,「不捨」、「還好年輕」、「一路好走」。其中有一類留言很難不讓人多注意,大意不外乎是為曾經在網路上罵過這位女明星而致歉。有留言者說,女明星自殺的前一天,留言者才在網路上發表批評她的言論,沒想到她竟然自殺了,這位在網上留下惡評的人,感到非常震驚與非常抱歉。 有另外一派的人主張,女明星之死沒有證據顯示是由網路惡評直接造成的, 是啊,惡意總是像這樣,動作輕敏,不著痕跡地爬上人心,一寸一寸侵蝕出裂痕,就像被風化的岩石,沒有人能知道什麼時候會斷裂。人心總是像這樣的,某一瞬間武裝和防備全部失效,下一剎那萬箭穿心。 槍砲彈藥可以傷人,文字和言語也是,而且殺傷力不亞於前者,卻常被輕忽。大多數的人不會刻意以槍砲彈藥傷人,卻可能用文字和言語對他人千刀萬剮。 這是個人人都享有發言權的時代,人人都有成為意見領袖的機會,得到共鳴的評論或見解會使人強大,隨之而來的弊端卻是某些人所謂的看法與觀點只是為了譁眾取寵,更甚者,流於消費或無建設性的負面批評以及人身攻擊。批評的本意是改善並進步,批評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那是在盡最大可能全面性了解後謹慎做出的評論。可是這個時代,舉目所及皆是不加思索、無意負責的負面甚至惡意評論。 給予他人不理性或無根據的負面評價或詆毀,貌似能讓評論者立足在相對優越的地位,這是一種虛幻且不切實際的錯覺。惡意的批評並不能讓評論者顯得有見地,因自卑感作祟所帶來的痛苦,也從來都不會透過貶低他人而消弭一些。 更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偽裝成善意的惡意。都是為了某人好,所以才⋯。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無論何時何地,善意都不會且不該建立在對他人的傷害上。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心虛,還是要自己欺騙自己是個好人,才會將惡意包裹上以善意為名的糖衣,從自以為是的道德至高點將惡劣言語和行為如糖衣炸彈般擲下。 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好人,遺憾的是大部分的人其實只對自己好。人們對於他人真正的模樣漠不關心,他們只想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樣子。而被批評者必須具備被批評的勇氣,強大不摧的心靈,彷彿這是被批評者的義務,因為全都是為了他們好。 這善意太殘酷。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拍手,謝謝你的鼓勵